3月29日下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成功在线上举办“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金志峰主持论坛。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铝集团、中国稀土集团、厦门钨业、中国五矿下属长沙矿冶研究院以及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的行业专家和领军企业代表参加研讨。
金志峰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2021年6月,我国颁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总体目标与路线图。2022年3月,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明确将推进产业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再生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特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和龙头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展开主题演讲,凝聚产业发展共识、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刘巍在《双碳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之路》演讲中提出,当前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再生铜铝铅锌合计产量1655万吨,增速达5.3%,高于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增速的4.3%。再生金属产业地位日益重要,已经形成国内矿产、进口矿产、再生金属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格局,再生与原生有色金属产量占比不断提升。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方面,进口原料(实物量)大幅反弹,从东南亚进口的再生铜原料、再生铝原料占比分别达23%和31%;国内资源量可观,集聚效益愈发明显,有色金属消费量累计超过7亿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铝1150万吨,我国再生金属发展前景光明,在“双碳”背景下将迎风而上。
中铝集团高端合金化事业部总经理吴春江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演讲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的再生有色金属产品受到国内外更多消费者青睐。国外主要发达经济体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成熟,铝、铜、铅锌材料消费已实现对原生金属替代。目前国内全社会铝保有量约4亿吨,铜存量已超过1亿吨。当前我国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产能过剩导致资源争夺激烈,无序竞争突出。特别是原料端的竞争加剧,出现再生铝产能阶段过剩、开工率普遍偏低现象;二是废铝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专业化回收不健全。回收处理原始,管理比较混乱,废铝市场小、散、杂、乱现象突出,市场风险较大。大量交易为现金交易,利废企业获取第一张发票难税务负担重,统一废铝大市场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技术研发落后,降级使用问题。多数再生铝企业对铝废料仅仅进行简单拆解、分拣,重熔成铸造合金降级使用;四是再生铝产品转型问题。国内再生铝消费量 60%以上用于汽车零部件,这些部件大部分用铸造铝合金制作。为此建议:一是加强精细分选及配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再生金属的品质和利用价值;二是保级升级使用,尤其要大幅提高变形铝合金利用比例;三是积极布局进口资源税,积极布局东南亚资源;四是规范税收政策、完善标准,规范线上交易、纳税凭证、五流合一等工作,完善再生原料标准和即征即退标准。
厦门钨业冶炼事业部总经理方奇在《钨资源回收技术及市场分析》演讲中提出,2021年全球钨资源储量约370万吨,中国占比约56%,钨精矿产量全球占比约85%,资源消耗过快,与储量占比不匹配,资源保障风险逐年上升。我国钨品出口自2018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20年禁止含钨废料以后,从国外进口的原料大幅减少,仅一部分废料转化成钨酸钠等中间品进口。国际钨协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全球钨品回收总量约3.3万吨,总回收比例31%,其中切削工具回收占比最高,达到61%。国外钨企的回收比例达50%以上,且仍在提高。我国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仍较低。2021回收率仅约2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十三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钨原生资源开采的控制力度,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随着回收产业的不断推进,国内冶炼企业的工艺调整也在逐步调整,对再生钨资源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关于我国再生钨资源产业发展,提出三条政策建议。一是建议政策层面对开展再生回收业务及相关技术研发业绩突出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推动中国再生钨资源回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二是加快落实《再生钨原料》行业标准;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绿色发展。
中国稀土集团科创部副处长王有霖在《钕铁硼永磁材料回收利用产业前景展望》演讲中提出,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通讯等领域,更是武器装备不可替代的核心材料。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行业的飞速发展,钕铁硼磁体的需求日益增长,预计2050年,仅风力涡轮机市场就需要100-200万吨钕铁硼磁体,市场需求巨大。钕铁硼磁体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约30%废料,回收利用对我国的稀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持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永磁材料产能30多万吨,产量约占世界的88%;储氢材料产能2.5万吨,产量约占世界的40%;发光材料产能2.5万吨,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抛光材料产能接近7万吨,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催化材料包括石油催化裂化和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量仅占世界的20%左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工业机器人用伺服马达等是钕铁硼磁材新的增长点。钕铁硼回收稀土已成为钕铁硼磁材原料的重要来源,每回收提炼1吨氧化镨钕相当于减少10000吨稀土离子矿开采。在“碳中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建立完善的稀土废料回收体系,是解决供需紧张的化解关键稀土元素供给危机和保持我国稀土资源全球优势的有效办法。
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锂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重洋在《创新搭建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平台》演讲中提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政策驱动,激活千亿回收利用市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82万辆,其中国内达688万辆,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 超2500万辆,其中国内将达1220万辆。预计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退役量达78万吨,2030年国内动力电池退役量近500万吨,对应经济价值近1500亿元。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出台,退役电池闭环业务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从行业来看,动力电池退役量爆发式增长,引发安全和环保难题,退役动力电池仍有剩余容量梯次利用价值和有价金属再生利用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已有超过24 家上市公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赛道,积极推进全闭环产业链建设,抢滩千亿市场。长沙院致力于构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资源再生”创新闭环产业链,打造全球领先的动力退役电池回收储能与再资源化利综合服务商。建设国内首家“线上+线下”结合的锂汇通电池回收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回收信息管理系统,结合线下网络体系布局,打通电池回收末端最后一公里;通过区域加工中心对退役电池就近处置,完成检测评估、拆解分级、破碎分选等工序,大幅度提高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物流效率,降物流运输成本和安全风险。构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资源再生”产业链。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左更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我国废钢铁应用即将加速》演讲中提出,2022年我国废钢消耗量2.1亿吨,废钢比20.73%,同比略有下降。从2022年全国废钢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看,炼钢环节上,综合废钢比20.73%,同比减少1.17个百分点;综合废钢单耗207.3公斤/吨,同比减少11.7公斤/吨,降幅5.3%;受疫情影响,全年废钢铁价格波动较大,最高3900元/吨,最低2750元/吨;累计进口废钢55.89万吨,年同比增0.61%。当前废钢产业热点问题包括,上游回收“小、散、乱”依然存在,中游加工配送集中度偏低,下游需求相对集中;开票难问题虽有改善,但依然存在;科技正在成为突破废钢领域诸多困难和挑战的突破口;废钢铁期货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废钢正在加快推进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工厂建设已在行业内取得成效。从中国废钢产业发展前景看,未来10年,汽车和机械行业将成为国内折旧废钢的重要来源,其中,汽车行业是国内加工废钢的主要来源,目前占社会废钢总量的25%。2023年将是废钢产业加速发展元年,未来中国“以沿海新建的高转炉长流程炼钢和内地省会城市或主要用钢地区短流程电炉炼钢为主”的产业布局,将全面加速废钢产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本次论坛由中国证券报、同花顺、大智慧、万德、东财、微视通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共计3000余人参加会议。